裝上“智慧大腦” 社區大不一樣
——北碚和潤家園社區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智治之路”
社區居民用人臉門禁識別系統進出小區。記者 解小溪 攝\視覺重慶
“14棟12樓過道有垃圾堆積,氣味很難聞!”前不久,北碚區和潤家園社區居民張女士隨手拍下自家樓棟過道照片,配上短短一行文字后就點擊了“上傳”。
15分鐘后,她就收到了回復信息——社區物業保潔員將清理后的照片上傳到平臺,第一時間給予張女士答復。
“這個系統真的很方便,我們居民反映和咨詢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都能在第一時間得到答復和處理!”這套讓張女士贊不絕口的系統,是北碚區水土街道和潤家園社區引入的集人臉識別、車輛進出管理、人員隨行抓拍、視頻接入等功能于一體的和潤家園綜治網格化智慧社區管理平臺系統(以下簡稱“智慧社區平臺”)。
平臺的投用,如同給基層社會治理裝上了“智慧大腦”。日前,重慶日報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從“智慧社區”建設入手,破解基層社會治理難題
和潤家園社區是農轉非人員集中安置的大型社區,有19幢居民樓,人口近萬人。自2017年社區成立以來,征地拆遷、物業管理、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等各類矛盾問題交織,基層社會治理面臨基礎薄弱、力量不足、職能交叉等諸多問題。
和潤家園社區黨委書記王福建說,社區決定以“智慧社區”建設為突破口,著手解決基層治理難題。
去年11月,和潤家園社區正式啟動“智慧社區”試點,將“互聯網+”技術引入社會治理中,充分運用云計算、感知物聯網、重點部位智能設防、監控智能分析等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整合打通小區各類數據資源要素,實現小區智能化全覆蓋。
一塊電子大屏,讓社區管理要素盡收眼底
一塊電子大屏,將約10萬平方米的社區,19棟居民樓的房屋數量、入住人口,以及主干道,背街小巷的情況,盡收眼底。
在和潤家園社區綜治·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向記者演示,用鼠標隨意選取某一棟單元樓,該樓棟常住人口、流動人口、住戶照片以及相關信息都一目了然。
重慶日報記者看到,大屏左上方對社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進行動態展示;左下方是警情事件上報與處置統計,居民通過微信端上傳的事件數量與物業處置數量都直觀展示出來。
右上方是社區值班的物業負責人信息、聯系方式,便于及時處理緊急事件;右下方顯示的是社區關懷人員情況。大屏幕最下方一列則是社區智能設備的感知情況。
“通過智慧社區大數據平臺,可幫助物業、社區、街道辦等管理部門按管理需求實時掌控社區管理要素。”王福建說。
“嘀嘀!”關懷人群兩天未“刷臉”系統發警示
正當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平臺多項智能化功能時,電子大屏上突然跳出一條提示——“10棟一單元朱自銀2天未進出小區大門。”
與此同時,和潤家園社區10棟網格員龍澤蘭手機里也收到同樣的提示。
原來,76歲的朱自銀是社區獨居老人,每天習慣一個人在社區周圍散步,鍛煉身體,但這兩天門禁系統未接受到他的信息。
“社區大門安裝有人臉門禁識別系統,僅本社區居民能‘刷臉’認證出入。同時,攝像機還具備對出入者進行人臉抓拍、識別和關懷人群報警等功能。”王福建解釋,和潤家園社區有不少留守老人、殘疾人等需要關懷的人群,通過系統設置,若他們2-5天沒有經過社區門禁“刷臉”,系統便會自動發出報警提示。
經多方了解,龍澤蘭隨后確認,朱自銀這兩天住在女兒處,平安無事。
擴大公眾互動參與,拉近政府與群眾距離
方便群眾反映問題,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糾紛,是智慧社區平臺一大功用。
和潤家園社區有家燒烤店,生意一直不錯,常常凌晨3點還在營業,噪音嚴重擾民。居民將燒烤店半夜擾民的情況拍了下來,上傳到智慧社區平臺系統。
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平臺系統通知并組織燒烤店主、居民代表多次協商調解。最終,店主決定將店鋪搬至周邊無住宅樓的商業區。
“我們引入智慧社區平臺,目的就是擴大公眾互動參與。”王福建說,居民、物管及網格員通過“智慧社區”微信公眾號,將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進行上傳,系統后臺將自動受理、線上派單、處置辦結、信息反饋,轄區群眾還可以查詢辦理進度,對辦理結果進行滿意度評價,拉近了政府與群眾的距離。
據統計,該系統上線半年來,受理上報問題300余起,解決290余起,辦結率達98%。本報首席記者 黃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