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做客重慶大學“科學讀書匯”
天文學是以觀測為基礎的科學,每一次望遠鏡口徑的增大,都會帶來新的重大發現,推動原創物理理論和技術革命。
11月14日上午,重慶大學第二期“科學讀書匯”學術沙龍在重慶大學A區舉行,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作主講嘉賓,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吳學兵作主持人。
與會嘉賓、師生代表在深入了解我國天文望遠鏡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中,深刻感悟前輩先賢勇擔時代使命的科學家精神,獲悉天文科技前沿動態。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向群作分享。晏紅霞攝
據了解,崔向群一直從事大型天文光學望遠鏡及新技術工作。早年先后在英國和德國工作,曾參加當時世界最大光學望遠鏡“甚大望遠鏡”VLT項目;回國后負責研制成功我國首創的、擁有多項國際前沿新技術的大視場光譜巡天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簡稱“LAMOST”),成就了我國天文光學的里程碑,為深入研究銀河系、恒星物理和搜索類星體等特殊天體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會上,崔向群以《中國天文觀測設備(儀器)的發展和創新》為題,娓娓道來中國天文觀測儀器研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最終實現趕超國際水平的奮斗歷程,以及我國天文光學研究領域的創新性發展、天體物理研究人才的培養實踐。
回顧中國天文光學的先驅和領軍人物,無論是楊世杰在紫金山天文臺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望遠鏡——13厘米施密特望遠鏡,還是1968年蘇定強領導研制成中國第一臺Lyot濾光器(雙折射濾光器),亦或是中國獨創的太陽磁場望遠鏡、薄變形鏡面和拼接鏡面相結合的主動光學技術、六角形主動變形鏡的發展歷程,他們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憑借滿腔報國志,一路闖一路創。
沙龍現場。主辦方供圖
“追前賢,樸且堅。”崔向群建議,天文科普應該培養孩子們廣泛學習“數理化天地生”各學科知識,激勵他們熱愛科學;希望青年人胸有壯志、肩有擔當,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勤學篤行、求是創新;希望與會嘉賓共同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學生如何樹立遠大理想?中學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天文興趣?對于多學科交叉學習有何建議?重慶在逐夢“空天”過程中有哪些先天優勢?……互動環節,面對眾人的踴躍提問,崔向群耐心一一解答。她說:“興趣是基礎,成為一名合格的天文工作者必須打牢基礎知識,不斷克服困難,樹立敢為必成的自信。愿更多學校重視天文科普、天文教育,從專業、系統角度助力天文人才培養。”
互動環節,崔向群為眾人答疑解惑。主辦方供圖
據悉,一直以來,重慶大學堅持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同步發展,著力構建科普矩陣,積極開展有組織科普。學校依托全校科研創新平臺,建設了2個全國科普基地、6個市級科普基地;以院士和國家級人才為首席專家,成立了16支校級科普團隊;與中國科技館合作共建中國首家“科普創新實驗室”,著力提升我國科普展品原創能力,探索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的創新之路。
“科學讀書匯”是重慶大學科學普及的重要品牌活動,為廣大師生搭建起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交流平臺,推送高品質科普作品,打造高品位科普活動,傳播科學精神,活躍創新文化,推進科研育人。
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盧義玉表示,“科學讀書匯”堅持定向邀請某一學科領域頂尖專家作為主咖、主持和點評嘉賓,同時邀請科技界及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現場活動,近距離探討和感知科技前沿,希望借此助力全校師生啟迪智慧,開拓眼界,形成活躍、創新的學術氛圍。
本次活動聯合中國科學院“科學與中國”中西部行,由重慶大學科學技術協會、重慶大學出版社、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主辦,重慶天文學會協辦。(晏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