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福利,国产乱了真实在线观看,欧美日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AⅤ在线一区二区

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13年3次整治 百年老場從“亂”到“治”

2024年12月06日07:41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新建成的巴南花溪街道“土橋百年老場147趕集”農貿市場。通訊員 彭怡 攝\視覺重慶

新建成的巴南花溪街道“土橋百年老場147趕集”農貿市場。通訊員 彭怡 攝\視覺重慶

●第一次整治“治標不治本”,時間一長矛盾開始顯現且日趨嚴重

●第二次整治“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結果不了了之

●第三次整治查找問題根源疏堵結合,實現多方共贏小區更整潔居民更和諧

“感謝你們!是你們的努力,讓我們既有了便利生活,也有了安寧環境。”不久前,巴南區花溪街道土橋正街社區屏都小區居民將一面錦旗送到了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升俊面前。

面對群眾的贊譽,李升俊婉拒了,“土橋趕場困擾了大家十幾年,現在才初步解決,是我們工作沒做好,這面錦旗我們受之有愧。”

一面錦旗的“送”與“拒”之間,背后是土橋老場歷經13年3次大規模整治,從“亂”到“治”的故事。

第一次整治

游攤走販轉入屏都小區

土橋趕場,形成于近百年前。

地處川黔要沖上的土橋,是來往商隊的必經之地,久而久之形成集市,并約定俗成每逢1、4、7日趕場。

“周邊許多區域,比如大渡口、沙坪壩、南岸原來都有很多居民到這里趕場。”李升俊介紹,土橋趕場最熱鬧時曾聚集千余家商戶和無數游攤走販。

然而,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土橋片區開始大規模拆遷重建,聚集于此的商販開始向周邊區域轉移。

“2010年前后,周邊的紅光大道、理工路、渝南大道等區域到處都有商販占道擺攤,堵車成了家常便飯。”李升俊告訴記者,因搶占攤位也時常發生沖突,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周邊居民生活。

土橋趕場整治,迫在眉睫。

2011年,巴南區委、區政府牽頭,對土橋趕場進行了集中整治,嚴查占道經營等違法違規行為。

離開了主干道,無處擺攤的商販開始向處于開發期、多為單體樓、沒有物業管理的屏都小區轉移。

“屏都小區由幾棟單體樓組成,區域內還有花溪醫院、土橋中學、群樂村還建房等。”李升俊介紹,商販最初聚集于此,確實給周邊居民生活帶來了一些便利,可時間一長,矛盾開始顯現且日趨嚴重。

第二次整治

游攤走販打起了“游擊戰”

“屏都小區僅有157個車位,但業主車位需求卻超過700個,大部分業主只能將車停于路旁。”屏都小區居民肖肖(化名)告訴記者,自從商販在小區擺攤后,居民根本不敢將車停在路旁,“不然半夜就會接到商販叫挪車的電話。”

如果對挪車電話置之不理,第二天居民就會發現車身不是堆滿垃圾就是布滿劃痕。許多居民和肖肖一樣,不得不一步步退讓,最終將路邊的停車位全部讓給了商販,將車停到了周邊較遠的區域。

而居民的生活依然受困于土橋趕場。

“你都不能想象,凌晨兩三點鐘就開始上下貨,早上五六點鐘叫賣聲就不絕于耳。不說睡覺,趕場天走路上班都得提前出門。”商販擠占公共空間,趕場時人山人海、垃圾遍地,居民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2018年,花溪街道和土橋正街社區再次出手整治土橋趕場。

“我們要求商販不能占道經營,要么離開小區、要么在小區里租賃門面經營,也對經營時間作了規定。”李升俊介紹,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執法人員發現小區里大多數門面商戶與流動商販之間形成了利益勾連,“門面商戶把店前的人行道或主干道劃分格子,租給游攤,對外宣稱是自己的攤位或家中親戚經營。”

執法人員檢查時,游攤就退入門面內;執法人員離開后,游攤又開始占道經營。

游攤走販打起了“游擊戰”,整治不了了之。

第三次整治

所有商販遷入新建農貿市場

2024年6月的一天,土橋正街社區街道接到一個電話。

電話里,一女子聲淚俱下,“你們到底管不管下面的攤攤?我臨產發作,羊水都快流干了,120進不到小區,都是家人把我背出去的,醫生說再晚一點娃兒都沒救了……”

聽著電話,李升俊無言以對,也暗暗下了決心,“這次必須從根上解決土橋趕場問題。”

“我們要從前兩次整治中吸取經驗教訓,查找問題根源,疏堵結合進行整治。”花溪街道黨工委書記盛慧娟牽頭部署具體工作。

“目前屏都小區還有600多戶商販,全部攆走肯定不行。”當月,街道和社區對土橋趕場進行了摸底調查,摸清了土橋趕場的現實情況,“土橋百年老場,不僅老百姓習慣在這里采購生活所需,很多商販也以此為生。”

如何才能既解決居民痛點又滿足居民所需,還能兼顧商販生計?

“商販擠占屏都小區空間,根本原因是無處擺攤,那我們就以此入手,一步步解決問題。”李升俊介紹,屏都小區內有一層閑置的商業用房,社區與相關部門協作將其改建成了農貿市場,將商販遷入農貿市場,并請來專業運營商負責管理。

隨后,大部分商販都遷入了新建成的“土橋百年老場147趕集”農貿市場,不過仍有71戶商販在外擺攤。

“我們也了解到這71戶商販比較困難,長期在外搶灘經營,不用繳納任何費用。”李升俊介紹,他們不愿意繳納攤位租賃費。

近4個月時間里,李升俊等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與這71戶商販推心置腹,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取得了所有人的理解和支持。

到10月11日,所有商販全都遷入了農貿市場。

多方共贏

小區更整潔居民更和諧

10月28日,重慶日報記者在屏都小區走訪時發現,小區內外沒有任何游攤走販,小區環境干凈整潔。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土橋百年老場147趕集”農貿市場里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鄰居們,到我這里來看看,菜品新鮮得很啰。”在屏都小區擺攤多年,商販徐永淑第一次大聲招呼著居民到自己攤前選購菜品,“說實話,以前在小區擺攤,也曉得居民不待見我們,好多人認得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就是就是。現在好了,搬進農貿市場,小區環境變好,我們和居民的矛盾也沒得了,攬客也大大方方了。”徐永淑攤位旁,好幾名商販一邊接著話茬說著,一邊招呼著顧客。

“農貿市場有近5000平方米,劃分為ABC三個區域。其中B區部分區域天天開放,其余區域依舊沿用傳統的1、4、7趕場日開放。”李升俊介紹,農貿市場開始經營后,社區邀請了部分屏都小區居民當志愿者,共同維護現場秩序,“小區居民當志愿者,既能讓他們親身感受土橋趕場的變化,也有利于化解居民和商販的隔閡,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臨近中午,當了一上午志愿者的屏都小區居民林剛華順道在農貿市場里采購了些菜品,“社區這個事情搞得好。小區干凈了,市場環境也好,管理更規范,還有公平秤,我們買東西也放心。”

既然多方滿意,可李升俊為何還是拒收錦旗呢?

“農貿市場才開張,效果還沒有充分顯現,一些矛盾可能潛藏在暗處。只有農貿市場運行一段時間后,把暴露的問題逐一解決,我們才真正對得起群眾的夸贊。”李升俊表示。(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