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打基礎:重慶種業振興行動成效如何
自主培育新品種200余個,助推特色產業提檔升級
近期,我市水稻專家李經勇深入新疆阿克蘇、伊寧等地考察、交流,帶回10余份“軟米”“雪米”育種材料;豆類專家杜成章也聯合川渝多家科研機構,在四川盆地開展了一場對“十月黃”耐旱大豆資源的搜尋。
這些跋涉、奔波的背后,都有一個關鍵詞——種業振興。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要讓大米、水果、蔬菜既高產、營養又健康、好吃,首先得從品種選育上找尋突破口。
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種業振興,重點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種業企業扶優、種業基地提升、種業市場凈化“五大行動”,推動種業振興“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
不久前召開的全市種業振興工作會議傳出消息:我市已圓滿完成“三年打基礎”目標任務。這3年來,重慶種業振興行動進行了哪些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記者就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摸清“家底”
全面完成種質資源普查收集,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402份
選育好的品種,種質資源是基礎,也是關鍵。可以說,如果袁隆平團隊當年沒有獲得那株后來被命名為“野敗”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資源,很可能就沒有后來三系配套雜交水稻的誕生。
我國是農業大國,作物類型多種多樣。在重慶,豐富的立體氣候資源,也孕育出眾多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本土作物、畜禽資源,如高蛋白大豆、榮昌豬等。
為了進一步收集優異的本土資源并加以開發利用,去年,我市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種質資源精準鑒定。這是我市第一次組織科研技術力量,全面、深入地對農業種質資源進行精準鑒定評價。
項目組圍繞28種農作物、7種畜禽,立足解決產業發展痛點、難點,以選育標桿品種為目標,開展資源大搜尋,同時對資源針對性地開展表性鑒定、基因鑒定。
以大豆為例,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年來耐高溫、耐干旱成為大豆品種選育的重要方向。今年,“超長待機”的高溫伏旱天氣給大豆生產帶來挑戰。這種極端天氣對生產不利,但卻是做育種研究的絕佳時機。
11月初,市農科院油料所牽頭發起了耐高溫、耐干旱“十月黃”大豆單株搜集行動,得到四川農科院、湖北農科院、西南大學、三峽農科院、南充市農科院、自貢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大豆育種團隊的積極響應。
經過努力,科研人員共收到350余份耐旱的“十月黃”資源,為接下來品種選育奠定了基礎。
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3年來,我市共出動普查人員8000多人次,全面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任務,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402份;累計完成28種農作物、7種畜禽共4萬份(次)以上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
選育品種
3年多來,全市自主培育農作物新品種200余個
為了提速新品種培育,我市還加大種業創新攻關力度,助推產業發展。
在璧山,蔬菜種植戶閆光偉種茄子多年,這幾年,他對種子問題“有點惱火”。
種一畝茄子的收益能上萬元,除去種苗、人工等成本,利潤能有2000余元。“但茄子一旦得了青枯病,損失會很大。這幾年病情越來越嚴重,忙活一年還可能要虧錢。”閆光偉說。
青枯病源于一種土傳病菌,同一地塊如果連年種植茄子,病菌就會越積越多,發病率也會越來越高。目前,我市茄子常年種植面積30余萬畝,青枯病的田間發病率在30%至40%之間,情況比較嚴重。
去年,我市高抗青枯病茄子砧木新品種“渝茄砧2號”成功通過品種鑒定,讓閆光偉等一眾茄子種植戶看到了希望。
市農科院茄科蔬菜團隊努力在野生茄子種質資源中尋找高抗青枯病的材料,開展新的砧木品種雜交選育。
其間,團隊兼顧灰霉病、菌核病等茄子高發病害開展研究,最終選育出“渝茄砧2號”,成功將茄子青枯病發病率控制在5%以內。
近年來,我市聚焦農業生產所需,通過組建科企聯合體等方式加強科研協同攻關,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科研成果加快涌現。
如聚焦高出油率油菜,去年通過新品種登記的“慶油11”含油量達到52.37%,它是我市自主選育的“慶油”系列油菜第三次刷新國內油菜含油量紀錄;聚焦青菜頭全程機械化,培育出全國首個宜機收青菜頭品種“渝機6號”,等等。
3年多來,全市自主培育農作物新品種200余個,有效助推特色產業結構優化、提檔升級。
創新機制
在全國率先探索“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政策
科研院所、高校和種業企業,是種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強化種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提升種業發展效能的關鍵之一。
因此,在推進種業振興中,我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政策,對16家在突破性新品種選育和良種推廣應用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市內企業(科研院所)的28個品種給予2150萬元資金獎勵。
對此,市農科院油料所所長黃桃翠深有感觸。黃桃翠表示,科研工作有連續性,如果能拿到后補助資金,那就相當于擁有了一個靈活的資金池,科研工作更有保障。
該項政策還有一個讓人稱道的變化。黃桃翠說,以往研發新品種,先申請項目后拿資金,這導致一些成果“含金量”不夠,最終也沒能實現轉化。
而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則要求科研人員先“交出”重大新品種或推廣好的優質品種,然后才能獲得補助資金。“這是一個科研導向上的轉變,要求科技工作者瞄準產業痛點做科研,為實際生產解決問題。”黃桃翠說。
作為我市高含油油菜“慶油”系列的選育人,近年來,黃桃翠憑借“慶油3號”“慶油8號”在全國的快速推廣多次拿到后補助資金。利用這些資金,她又相繼選育出“晶油1號”“慶油11號”等優質品種,實現了科研的正向循環。
今年,為加快推進種業創新攻關,我市還首次啟動實施重慶市種業創新攻關“揭榜掛帥”,發布了家蠶、茶樹、榨菜、黃連、渝東黑山羊5個項目,為“揭榜”科研主體提供500萬元資金支持。
目前,我市有市級農作物種子企業26家、畜禽種業企業54家,“中一種業”“琪泰佳牧”已成功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
數讀·重慶“三年打基礎”>>>
資源調查收集
■共出動普查人員8000多人次,全面完成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任務
■新收集農作物種質資源2402份
■完成28種農作物、7種畜禽共4萬份(次)以上表型與基因型精準鑒定
優良品種選育
■自主培育農作物新品種200余個 有效助推特色產業結構優化、提檔升級
發展機制創新
■對16家作出重大貢獻的市內企業(科研院所)的28個品種給予2150萬元資金獎勵
■全市有市級農作物種子企業26家、畜禽種業企業54家
■“中一種業”“琪泰佳牧”成功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栗園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