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決賽在重慶大學閉幕
未來智慧城市應該是怎樣的?城市如何更“聰明”?科技還可以從哪些方向賦能未來智慧城市發展?
12月13日,第十屆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在重慶大學閉幕。賽事期間,全國700余名優秀研究生同臺競技,作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布局和企業真實需求,涉及智慧建造、智慧能源、綠色生態、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社區等多個領域。
最終,浙江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寧波大學參賽隊伍從200支入圍全國總決賽的隊伍中脫穎而出,分獲冠亞季軍。
大賽閉幕式暨頒獎典禮現場。陳林攝
參賽隊伍、人數創歷史新高
據了解,本次大賽共吸引全國274所高校(研究所)3378支隊伍、11275名研究生報名參賽,參賽隊伍、參賽人數均創歷史新高。
高性能可穿戴脈搏波傳感器、智能網聯車隊協同駕駛系統、智能自愈絕緣材料、空軌列車酒吧設計、高性能植物絕緣油、裝配式裝修一站式AI、人工納米樹葉……參賽選手們把智慧城市生活場景搬進賽場,助力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決賽答辯現場。陳林攝
經過2天激烈角逐,浙江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寧波大學分別憑借作品“人工‘栽培’制造智能紡織品”“液態金屬柔性傳感器及其在深部地下空間監測中的應用”“新型PZT/PU微陣列高分辨率傳感器助力心腦健康實時守護”,斬獲冠亞季軍。大賽評出一等獎43項、二等獎150項、優秀指導教師65人、優秀組織單位50項。
其中,液態金屬柔性復合材料能夠更好應對深部地下空間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解決剛性傳感器暴露的量程受限、易疲勞損壞等問題。“我們還基于該材料首次開發了柔性土壓力傳感器,搭建了無線數據采集及監測預警平臺。”重慶大學“柔感防災”團隊隊長羅鄭介紹,本項目已成功應用于重慶市鐵峰山、晏家山隧道工程。
浙江理工大學“天宮造物”團隊設計研發的一系列面向個人穿戴領域的細菌纖維素基紡織器件,以應用為導向,可制成智能光致變色服裝、“自發電”功能性鞋墊、集成應變傳感與人機交互的傳感手套等紡織品。
寧波大學“超能科學醬”團隊帶來的新型PZT/PU微陣列高分辨率傳感器,實現了傳感器靈敏度、分辨率和頻帶范圍等性能的飛躍,能夠捕捉微小脈搏波信號,預警心腦血管的早期病理。
打造政校企匯聚的科創盛會
據了解,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是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創辦的“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主題賽事之一。十年來,大賽參賽規模逐年擴大、辦賽水平不斷提高、賽道賽題應時而新、社會影響大幅提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等高校作為歷屆賽事承辦單位榮獲十周年特殊貢獻獎。
大賽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上,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表示,“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正逐步發展成為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臺、拔尖人才培養的時代沃土。重慶大學將以承辦此次大賽為契機,面向“百年新重大”,全面深化改革,體系化推進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致辭。陳林攝
重慶市教委二級巡視員陳渝談到,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借助本次大賽契機,市教委將聯動相關部門、在渝高校及知名企業,共同搭建智慧城市學科交叉學術交流平臺。
重慶市教委二級巡視員陳渝致辭。陳林攝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郭新立表示,參賽研究生不僅要關注當前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更要深刻理解智慧城市作為現代化城市建設必然要求所承載的重要意義,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同時,期待與政府部門、行業企業進一步深度合作,構建開放共享協同創新的大賽平臺,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并探索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優秀項目提供后續孵化、資金支持及市場推廣等全方位服務。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郭新立致辭。陳林攝
本次大賽由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指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辦,重慶大學承辦。總決賽期間,重慶大學特別舉辦人才交流大會,為700余名參賽學生搭建起溝通交流平臺。華為、京東方、賽力斯、長安、寧德時代、中冶賽迪、中移物聯網、招商局等40余家“頭部企業”來校引才。
同期還召開了“科技賦能 智創未來”智慧城市技術高端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聚焦智慧城市發展,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討前沿技術應用,交流創新實踐經驗,共同為智慧城市發展出謀劃策、獻智建言。(晏紅霞、實習生梁雨馨、實習生張小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