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建科院:推動生態“含綠量”,助力發展“含金量”
近年來,重慶市深入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持續做大做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力源,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發展。
作為我市綠色建筑設計、綠色技術開發及工程檢測領域的領軍國有企業,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下稱“市建科院”)在助力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重大國家戰略中,積極聚焦推動生態“含綠量”,助力發展“含金量”,將綠色理念融入建筑的功能設計、造型設計,引入綠色技術,打造具有辨識度的“創意作品”。
同時,市建科院探索以市場化的體系和思維,不斷追求創新與變革,勇做綠色建筑的創意者、綠色技術的引領者和綠色生態的守護者,關注自然、人和建筑的和諧統一,積極塑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重慶建科大廈效果圖。市建科院供圖
打造樸素“好房子”
2016年10月,毗鄰袁家崗輕軌站的渝中區長江二路221號,在人們的不經意間,由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下稱“市建科院”)設計建造的建科大廈拔地而起。
有別于傳統的高層商務樓宇,建科大廈獨特設計和菱形平面造型使其在低矮錯落的沿街平房和斑駁的老式樓房簇擁中,顯得卓爾不群。
從袁家崗到陳家坪,沿輕軌線,建科大廈成為了當地的“地標性”建筑,甚至是人們上下輕軌站打卡的“網紅”,凡目之所及,它常常是手拍客聚焦的一處“風景”。
市建科院研發中心負責人表示,團隊的初衷是打造一座綠色“好房子”,有別于傳統辦公樓的形態,為推動“全市域整體大美,聯動美麗都市建設”,用心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綠色“作品”。
對于“好房子”的定義,不同群體和個人,大概都有著趨同的共性判斷,綠色、舒適、安全、低碳,等等諸多詞匯,均可用于“好房子”的修飾。但,在“建科人”的眼里,綠色可以賦予“好房子”一切的內涵,它包含了樸素的美。
據了解,建科大廈為市建科院自建綜合性大樓,用于研發、實驗及新技術展示等用途,曾獲評重慶市綠色建筑設計評價金級標識,但從節地與室外環境、節能與能源利用等6個大項和52個小項的評選中,該建筑的達標項多達44項,遠超“金級標識”要求的33項目,更在2018年一舉收獲重慶市勘察設計協會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
其中,緣于非規則地理條件、啞鈴形地貌及附近老舊建筑居多等不利條件,該建筑在設計中,通過優化和精簡辦公塔樓核心筒,以提高塔樓辦公建筑內部空間使用效率,特別是在主樓平面中布置了較多中庭和邊庭空間,以提高整個主樓的通風和隔熱效果。
上述負責人介紹,有別于傳統的設計思維,建科大廈創造性采用了“拔風井”設計,輔以窗式自然通風器、涵洞式自然通風器,形成了縱向熱壓(負壓)自然通風與橫向風壓自然通風技術,極大地改善了室內空氣環境,減少了通風用能能耗。
除了獨具匠心的“拔風井”設計,該建筑綠色“亮點”還有菱形平面設計、固定式豎向遮陽、內置式可調節活動遮陽、智能照明控制技術,等等。
“所有這些,使建科大廈的綠色稟賦,擁有了更多的科技與創新的內涵,在人與建筑的交互相融中,也讓其擁有了生命與活力。”負責人說,設計和施工中還采用了固體工業廢棄物制備的環保高性能膠凝材料,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而一體化外立面綠色設計,也是該建筑的點睛之筆。巧妙利用建筑本身及窗臺的有序錯落,夏天不僅遮陽,更為整棟建筑披上了綠色“帷幔”,昂首仰止間,給人一種層層消落的視覺美感,讓建筑從“亮”到“靚”,擁有了綠色的生命活力。
重慶建科大廈實拍圖。市建科院供圖
據介紹,為支撐上述綠色“亮點”的落地實施,市建科院的研發團隊開發了多項數據模擬分析技術,諸如光環境模擬分析、日照和熱島效應分析、室外風環境模擬分析、噪音模擬分析、室內通風模擬分析等,全面完善的分析數據為項目綠色節能設計的準確性與高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撐。
綠色理念,“從一而終”
緊隨建科大廈順利竣工,市建科院承接的另一項目——綦江中學,幾乎同步完成了“畢業設計”。
不同的是,建筑的規模、用途及風格迥異;相同的是,兩者均遵循了“綠色本底”的設計理念。
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對美的樸素追求。
“堅持以人為本,把綠色藍圖從‘腳本’落到實處,把重慶的大山大水、獨特風貌融于現代城市的每一棟建筑。”市建科院相關技術專家表示,綠色之美,既有山水的大雅之風,也不失別院的小雅之趣,遵循的是依山就勢,順勢而為,“把綠色理念貫徹到底,從一而終。”
綦江中學設計效果圖。市建科院供圖
以綦江項目為例,該項目位于綦江區東部新城,山地特征突出,地形高低起伏、崎嶇不平,設計中,“建科人”力求減弱山地環境的影響,充分考慮地形現狀,通過退臺、錯層、架空、吊層等山地建筑設計手法,依山就勢,把建筑和諧融入了山地環境之中。
據介紹,學校建筑因其功能較多、占地較廣、建筑體量較大,在地形平緩地段往往采用“平鋪直敘”的設計方法,但山地環境與平地環境不同,其生態的敏感性很強。
“這種敏感性,要求我們在設計時盡量少破壞山體,少破壞植被,少變動水文狀況,最大限度保護和利用原始地形地貌。”項目負責人說,山地建筑作為特定環境區域里的建筑類型,與“山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相融合是綠色理念的必然遵循。
如今,綦江中學儼然成為當地“美麗校園”的最新范例。漫步校內,有滿目原生植被的“野趣”,也有亭臺、彎廊、花圃、青磚的人文之美。
綦江中學實拍圖。市建科院供圖
以綠色為導向,或依山就勢,或技術先行,讓建筑形式“服從于”技術需求,“建科人”的綠色作品比比皆是。
如南彭物流園,該項目以打造“健康、舒適、低能耗、全壽命周期”的綠色生態建筑為目標,借助計算機模擬分析技術,充分模擬建筑能耗、采光、自然通風,以數字化、性能化的設計方法,同時運用成熟先進的綠色建筑技術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輔以高效能的設備環境控制系統,為客戶打造了一個集高效、綠色、舒適為一體的園區建筑群,達到了重慶市綠色建筑設計銀級標識。
科技賦能,護航綠色
今年入夏以來,市建科院的光伏檢測團隊就奔波于長壽、涪陵、合川等地大小不同的光伏項目現場,冒著酷暑,攜帶儀器,穿梭于密集的光伏面板“叢林”,對光伏面板的潛在故障、濕熱循環、調頻功能、光電轉換效率等進行“集體會診”。
團隊負責人介紹,團隊就像客戶的“眼睛”,通過提供精準的檢測數據、分析報告及排障措施,不僅能夠解決其燃眉之急,還對光伏項目的長期運維提供“診療性”的方案。
目前,團隊集合院內的研發力量,通過融合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開發出了系列智能化的“診療工具”,如無人機熱成像技術,在光伏項目檢測中,不僅大大減緩了成員的工作負荷,更讓檢測工作不受限于地面、空間等條件限制,可以以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對光伏板進行全面掃描,同時能夠敏銳捕捉光伏板上的溫度異常,從而快速定位故障區域,就檢測效率和精準性而言,這項技術堪稱“革命性”的創新。
據介紹,市建科院的“光伏團隊”在去年率先獲得了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光伏檢測資質認證,目前團隊已成功接下近十個光伏檢測的項目“大單”,成為市建科院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而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檢測行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為西南地區綠色建筑基地、重慶市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建科院以“科技賦能綠色城市,智慧構筑美好生活”為使命,從2014年建立我市首個綠色建筑檢測實驗室開始,一直致力于綠色建筑中的構件、材料、產品以及工程實體的檢測與研究。
據了解,目前市建科院具備綠色建筑檢測的絕大部分項目參數,檢測專項包括室內環境檢測、建筑能效檢測、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檢測、綠色建材檢測、通風與空調系統檢測、綠色建筑智能化檢測,等等。
另外,該院在重慶市檢驗加測機構中率先建立風機盤管機組噪聲檢測半消聲試驗室,建立構件聲學性能檢測試驗室,并取得重慶市市場監管局和重慶市住建委檢測資質,參與了重慶軌道交通建設中隔聲屏障的性能檢測,確保了軌道沿線建筑聲環境滿足國家標準要求。
該院相關技術專家表示,當前隨著技術標準的不斷更新,對綠色建筑檢測行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綠色“護航者”,我們正在針對零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固廢利用、新材料研發、光伏創新等重點領域推動開展深入研究,同時依托重點建設工程,推動完善檢測設備設施,優化質量管控體系,特別要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與檢測檢驗技術融合發展,不斷提高工程檢測服務能力與水平。下一步,還將積極拓展“綠色建材比例核算”、“綠色建筑評價”等相關業務,結合部門綠色建筑(綠色建材)檢測優勢,做好延伸服務,提升建筑“綠色”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樹立品牌效應。(孫建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